艾蜜莉.艾斯法哈妮.史密斯(Emily Esfahani Smith)是“意義的力量”一書作者。新近在TEDTALK演講中,分享她最新研究 – 以及她所採訪的有趣人物的故事 – 力爭說明尋找人生意義遠比追求個人幸福更有成就感。

資料顯示,追求快樂會讓人不快樂。這就讓我產生一些疑問:難道人生不只是要快樂嗎? 真正讓我震驚的是:雖然客觀來說生活變好了,卻有更多人感到無助、 沮喪、有一種空虛感在侵蝕人們。

研究指出,絕望不是因為缺乏快樂, 而是缺乏某樣東西─是缺乏人生意義。

我們的文化對「快樂」相當癡迷, 但我發現,尋找意義才是讓人更滿足的道路。但「活得快樂」和「活得有意義」之間有什麼差別?

心理學家把快樂定義為:一種舒服自在的狀態, 在當下感覺很好。

而意義則更深。知名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說,意義來自歸屬感、致力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, 並且從內在發展出最好的自己。

研究也指出,有人生意義的人適應力會比較強,他們在學校及職場的表現較佳,甚至活得比較久。

為了找出答案,我花了五年時間, 訪談數百人, 閱讀數千頁心理學、 神經科學、及哲學彙整資料,我發現一件事:我稱之為「人生意義的四大支柱」。

 

第一根支柱是歸屬感。

歸屬感來自於一種關係, 一種你與他人在本質上彼此處在相互珍惜當中。但有些群體或關係,提供的是廉價形式的歸屬感。真正的歸屬感源自於愛。存在於彼此共處的時光當中,且它是一種選擇── 你可以選擇與他人培養歸屬感。

舉例來說,我的朋友強納森每天早晨都會向同一個街頭小販買一份報紙。 不過,他們不是只有交易,他們會停下來,花點時間說說話,把彼此當朋友。有一次,強納森的零錢不夠, 小販說: 「沒關係不用了啦。」 但強納森堅持要付錢, 所以他去一家店, 買了他不需要的東西, 把鈔票找開。 但當他把錢給小販時,小販退縮、感到受傷。小販試著表現友好, 但強納森拒絕了他。

我想,我們都曾在這樣的小地方拒絕別人,卻沒有意識到。我會從認識的人旁邊走過,沒跟他們打招呼。有人跟我說話,我在滑手機。這類行為是在貶低他人的價值, 讓他們覺得自己是隱形、不值得的。

但若用愛來引導, 你就會創造出一種聯結,讓彼此都振奮起來

 

 

第二根支柱是目的。

找到你的目的並不是指找到讓你快樂的工作。目的的重點是你能給予什麼, 而不是你想要什麼。

一位醫院管理員告訴我,她的目的是治癒生病的人。很多家長告訴我: 「我的目的是扶養我的孩子。」關鍵在於:如何用你的力量去服務他人。對很多人而言, 這是透過工作來達成的。這是我們做出貢獻和感到被需要的方式。

人們若沒有值得去做的事, 就會掙扎折騰。”目的“能讓你有活下去的意義, 是驅使你向前行的「理由」。

 

第三根人生意義的支柱, 是超然(transcendence)。

在這個時刻中,你超脫日常生活的喧囂擾攘, 自我感會漸漸消褪, 你會感覺和更高的實相產生連結。有人說, 超然來自欣賞藝術。另一個人則認為,超然是在教堂中。對我來說,我是作家,超然是透過寫作發生的,有時候太投入會達到忘我。

這些超然的經驗能改變你。有一項研究是讓學生去看 200 英呎高的尤加利樹, 看一分鐘,之後他們會比較不自我中心, 若給他們機會去幫助別人, 他們連行為都會變得更慷慨。

 

 

第四根支柱就是說故事, 你告訴自己關於「你自己」的故事。

用你人生中的事件來創造一個故事,它能協助你了解你是怎麼變成你的。 但我們通常沒發現,我們故事的作者就是自己,且我們可以改變說故事的方式。 你的生命並不只一連串的事件。 即便你被事實限制住,你仍可以編輯、詮釋、再重新述說你的故事。

我遇到一位叫做埃梅卡的年輕人, 他因為打美式足球而癱瘓。 埃梅卡在受傷後, 內心的對話是這樣的:「我打美式足球的人生是非常棒的, 但看看現在的我。」 像這樣說故事的人── 「我的人生曾經很棒, 現在卻很糟。」── 說這種故事的人容易焦慮和沮喪。埃梅卡有好一陣子就是這樣。但隨時間過去,他開始編造一個不同的故事。 他的新故事是:「在我受傷前,我的人生沒有目的。 我常去派對,我是個很自私的人。但受傷讓我明白, 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。」 埃梅卡把他的故事進行改造,從而改變他的一生。在對自己說完這個新故事之後,埃梅卡開始開導孩童,他找到他的目的:服務他人。

心理學家丹麥亞當斯發現,過有意義人生的人,他們說的故事內容通常都是由─救贖、成長、愛來定義他們的人生。

但,是什麼讓人們改變他們的故事?那就是埃梅卡所做的。你不可能一夜就改變你的故事;過程可能要花好幾年,且很痛苦。但擁抱那些痛苦的記憶,能帶來新的洞見與智慧, 讓你能找到那支撐著你的「善」。

歸屬感、目的、超然、說故事。這些就是人生意義的四大支柱。

當然,同樣的原則也適用其它強大的社群── 好的和壞的都包含在內。幫派、邪教:這些也是有意義的文化,它們利用這些支柱,給予人們活著和犧牲的意義。 但那就是為什麼,我們身為一個社會, 必須要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。

我們需要在家庭及習俗當中建立這些支柱,協助人們變成最好的自己。但一定要花心力, 才能讓人生過得有意義。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。隨著每一天過去, 我們不斷創造我們的人生,擴增我們的故事。 有時,我們可能會誤入歧途。

每當我遇到這狀況,我會想起我與父親很有影響力的一段經歷。我從大學畢業後幾個月,父親罹患嚴重的心臟病,本來他應該性命難保。他活下來了,我問他,當他在面對死亡時,腦中想著的是什麼,他說,他唯一能想的,就是必須活下來, 這樣他才能陪伴我和弟弟,這點讓他有意志力能拼命活下來。當他被麻醉準備接受緊急手術,他做的不是從 10 開始倒數,他把我們的名字像祈禱文般地覆頌。如果他會死,他希望他在世上說的最後幾個字是我們的名字。

我的父親是木匠也是蘇菲教徒。他的人生是謙恭的人生,很美好的人生。他躺在那裡,面對死亡,活下去只有一個理由: 愛。

他在他的家庭中的歸屬感、他身為一名父親的目的、他超然的冥想,不斷覆頌我們的名字── 他說,這些是他活下來的原因。那是他告訴他自己的故事。

那就是意義的力量。快樂來來去去。當人生真的很美好時,當事情真的很糟糕時, 若人生有意義,你就會有可以緊緊抓住的東西。

延伸閱讀:

歷時75年的研究:如何造就幸福與美好

如何更認識自己的30個問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