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前,一位投入公益,事業有成的社會名人,當記者問起他如何看待家裡重度智障三十歲的孩子時,他是這麼說的:「從另一個角度,我覺得他帶給我們家人的啟發,遠大於我們家如果沒有他所能想像的。沒有他,我會不會投身公益?也許會,但不會這麼強烈,也許,根本就不會。」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我有一個悟性很高,已屆中年的朋友。當他的兄長對不斷用言語攻擊子女的父親,避之唯恐不及,他選擇與父親同住。他高齡的父親總認為自己比子女聰明,卻被自己偏狹思想,換來一開口不是批評,就是抱怨。我的朋友在他父親以連珠砲數落時,選擇了沈默,卻換來父親一次比一次更惡毒的字眼,連帶妻小也受到責難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我採訪時認識一名台大外科教授,二十年前從國外風光回台任教,百感交集道出他與家人的關係:「我一路唸到一流學府,在美國拿到醫學博士,回來在優秀的環境工作,最後做到醫學院教授。然而,當我回到中部鄉下老家,我在阿母心中仍然是個孩子。阿母的腳受傷了,他寧可自己找國術館,也不願讓我看看。」。從他眼神,我看到教授在乎阿母對他的不信任,在他眼裡留下了歲月的感傷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與家人近距離接觸就像照妖鏡,當中心情好與不好,將原形畢露我們深層的內在,影響與家人的關係。也有人感慨外頭朋友總比家人還瞭解自己,與屋簷下家人僅能維持表面和諧。

完美的家,它應像個堡壘,讓傷痕累累的我們走進堡壘修復身心。在這裡,可以自在做自己,也沒有談話內容尺度的限制才是。

不完美的家,則成了枷鎖,一個沒有溫度的地方。它可能出自某種不愉快的氛圍;也可能住著死對頭家人;有人難過家人掌控心過強;有人因住著長年需照顧的病老殘疾家人,讓其它家人因時間財力支配問題,起了嫌隙磨擦…。

如果說,每個人一生梗概都在既定軌跡中設定好了,那麼,我的朋友是這麼看待父子情緣的:「我知道父親是自己挑來的,那是逃不掉的人生必修課,如果沒有修過,還要拖上好幾世。我們今生能有機會成為父子,因緣一定很深」。

很喜歡這位朋友的論調。今世有機緣能成為無話不談的家人,是前世結了好緣。但現實環境也可能是”不是冤家不聚頭”─讓彼此的傷心多於開心。

請試著想想,如果開心會讓感人到幸福,傷心又何嘗不是上天給予的祝福?它讓驕傲的人有了令自己受挫的家人,讓自己學會謙卑改錯;讓低自信的人有了譏自己能力的家人,好讓自己愈挫愈勇,重新振作站起。若說你在意家人的偏執,那不過是映照你個人也欠缺彈性,擁有他們偏執的影子罷了。在家人眼中,也許你還不夠好,但絕對無損你看重自己內在光華的自信。

我那位與愛生氣父親同住的朋友,在他內心展現寧靜之時,提到他連同看待外界也有了不同角度的喜悅。當他不再拘泥家中那些大小嘈雜聲音,他會在每天開車上班途中,學著讚美─為地球帶來溫暖的陽光,帶來滋潤的雨水,當他不斷發出讚美之聲…,突然之間,他發現周遭萬物連小鳥、車子、房子、風、大地,都像是被注入了生命,正發出熱情向他招手…。當他的心與萬事萬物融合,個人的煩惱也變得微不足道了。

當你對家人展現寬容,轉而關注起內心寧靜的品質,受益最大的其實還是自己。當個人將在家裡的行為修煉試著與他內心世界調和,必然會開始湧起幸福感,愛護著家人、外人、小貓、小狗、花、鳥…。因為,在這背後,只是證明了:我更愛自己!
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