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大學第一次習得什麼叫知性的玩耍。

辦聯誼,追熱門電影搶座位,聽趙寧,龍應台,席慕蓉,三毛演講補充性靈養分…。

最扯的是大一暑假,我的環島打工來到台南關廟。我見當天下午有高信譚演講,於是把心一橫工作放一旁提早五分鐘到場。我以為會見到黑壓壓的人群(在台北是如此),沒想到我是第二個抵達的。那天演講還有中場休息(那也是台北沒有的),現場流洩台語歌曲,在電風扇強力放送下的汗味四溢,我見穿夾腳拖與背心人士滿場走動,再配著高的幽默談吐,內心有著說不出的後現代感…。

讀課外書,打工,參加三民主義研究社掛羊頭賣狗肉實際研究的紫微斗數…,那是屬於我那個年代的大學往事。

現在的大學生在忙什麼?

動漫(這我們以前沒有),趕早場電影(這我們以前也做),用手機看電影追劇,看線上直播(哦,我們以前得聽演講搶座位),做網軍勇敢發聲(噢,那時的電腦只知道在搞0與1的計算機概論,既不人性也不有趣),滑手機聊天(這我們以前叫電話熱線,與人聊天一講就是二三個小時,話筒拿累了還得換手)。以前打工充其量是家教、速食店、加油站;現在打工名堂多了超商、奶茶店,咖啡店,show girl,網紅,邊念書邊賺錢,還有做直銷年薪二百萬卻不準備畢業的,還沒畢業就當起教授技術顧問的,午夜牛郎的大四學生,靠直播當月薪收入的…。現在的孩子更勇於做自己:我見過電機系還沒畢業就改行當髮型設計師的,決定書不唸了去當國際志工的…。

以前對出國的概念:畢業旅行出國叫奢侈,現在出國叫正常。以前出國叫留學,現在出國叫交換學生,打工渡假,打工換宿,揹包客,自由行(只要隨身攜帶翻譯棒,語言不通要去韓國日本也行)。

以前我們熬夜看棒球,現在可以24小時盯螢幕看電競。當我們還來不及搞不清電競以前,它又已經悄然變身為亞運會的比賽項目之一─至少已不是電玩遊戲的一部分。

以前交友靠電腦擇友,交換電話號碼,現在交友靠加line,Instagram。以前我們回家對父母嚷“我回來了”; 現在孩子則多半頭戴耳機,偶爾抬頭與父母對話最多的是“什麼?”

以前叮嚀孩子用嘴巴,現在避免被說是碎碎念只能線上對話按貼圖裝可愛。

以前人與人面對面聊天叫實際,現在實際叫手機。與手機說話者比見的人多,你可以沒有人作伴卻離不開手機。

以前生活叫單純:六點卡通,七點新聞。八點連續劇。九點看完準備睡覺,時間全在掌握之中。現在的生活叫多元,日劇韓劇美劇清宮劇任你選,嫌看不夠可以看整晚…。

以前學技能得報名上課,現在選對頻道素人老師會令人喜出望外,教得比有證照老師要好…。

以前肯定自己靠加薪升官;現在是看Instagram,臉書,youtube 追蹤按讚訂閱人數來肯定自己。

以前關心某人得主動傳達靠言語文字,現在則是不需問候手指輕滑google一下,即可獲得他的最新動態與照片,彼此間的距離看似遙遠卻又如此接近…。

人與人的互動模式因網路而巨幅改變,行為價值觀也隨之演化。不變的是歲月,你的白髮你的皺紋你的老花─正悄悄見證歲月毫不留情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的寸寸斑駁與痕跡。

延伸閱讀:

當靈療師走入虛擬實境(VR)的異想世界…

愛平靜故事~ 一個對建構網站一無所知的女人,如何花二年時間圓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