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男孩從小繼承母親天賦:敏感、害羞、欠缺安全感、同時也喜歡追求美的事物。從他有記憶以來,他的母親為了事業,自然也無法滿足他從小即渴望滿滿的愛。

問起他童年回憶,他會記起一個人守著早已入睡的外公外婆家客廳,睡眼朦朧的看著電視卡通,等著母親接他回家的場景。

他期盼能多得到母親的關愛。但母親常說:「我有二個孩子:一個是你,一個是公司。你是哥哥,公司是弟弟,我得多花時間陪弟弟,哥哥得學著忍讓。」

男孩從小即很容易生病。如果以潛意識心理解讀,可以說是男孩想藉生病來獲取母親注意,也可能是男孩極其纖細特質想藉生病紓壓。除了生病,男孩從孩提起,即是個電玩迷,漫畫族,動漫控。即便在小學唸書,他也從沒把書本放在眼裡。他說從書本找不到漫畫帶給他的樂趣,何以要對唸書拼命?

小學五年級,學校通知家長孩子因學習落後(每次都是班上倒數幾名),希望家長能同意參加課後輔導。男孩母親考量孩子家住遠回家會太晚,二來也尊重孩子的心靈自主權,在交由他決定的結果:自然是─"不參加"。於是,很自然的,男孩功課也就一路落後到畢業。

男孩進了中學,才發現功課落後並不光榮,對人緣也產生負面影響。他發現功課好的同學在班上大受歡迎。而偏偏他要好的同學就是那佼佼者,連他交女朋友也常邀男孩做燈泡。

男孩從小習慣孤單,直到國中才識孤單帶給他的衝擊。而今,功課落後又帶給他前所未有的低落與自信缺乏。

當母親決定帶著男孩上補習班加強落後的科目時,母親哭了。她多麼想要孩子在自然快樂環境中成長,儘管她不認同補習,但眼見未來學識文憑將可能決定孩子的未來─她不得不咬牙做出艱鉅的決定!

學校的考試與假日補習課程,幾乎吃掉孩子睡眠以外的時間。於是,孩子在醒著不看書的時候,幾乎沈迷於電玩─這是他暫時可以擺脫現實世界的方式。

男孩母親多次試著阻擋,眼見貓捉老鼠無效,也開始反省與思考:如何能幫助男孩不迷失自我,保有對生命的熱情?

她找到二人共同興趣是看電影,特別是勵志性,不僅能鼓舞男孩,也能有機會多聊聊彼此。電影裡,二人留下眼淚,留住歡笑,最高記錄是陪男孩重覆看五次電影,分享他心中悲與樂,試著做他最好的朋友。

但男孩依然缺乏自信怎麼辦?做母親的想到製作”獎狀”的小紙卡。每當男孩做出一個小小善行,母親便會在深夜時分,悄悄將大書特書”功勳”的獎狀塞進他門縫。告訴男孩:他做的事有多棒!媽媽真心替他高興。

求學之路如同練功,需要長時間累積才能明顯看出。男孩功課在短時間看不出進步,自信從外表也看不出進展。但男孩母親相信:「他缺少的只是時間,久了才足以聚沙成塔,滴水穿石。」

男孩的國中三年,從最初班上倒數,一路追到二十幾名,直到國三畢業時,也大約維持在十一、二名,最後以中上成績走進數一數二的技職高中。

男孩在技職體系的三年,對於課業所充斥的電子與電路板實習,常在心中不斷翻騰:「這是我要的嗎?」。於是打電玩又成了他逃避課業的方式,成績再次跌落倒數。男孩與母親的對話變少了,母親著急於他迷茫的眼神,卻也不便點破。於是二人看電影更頻繁了,母親試圖從電影中為他找出答案。

對於建立孩人的人生觀,母親從不指望孩子賺大錢─她希望孩子能追隨自己的心,堅持理想而活。名次不重要,重要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─頭腦清楚的活在當下。

男孩升上高三以後,他告訴母親要轉組考工管的決定。他認為如果仍留在這個明星科別,依此成績大約只能分發到中南部學校。如果轉組考他擅長的物理化學,他有絕大勝算考上前二志願,留在台北。

母親尊重他的決定,最終也如願以償的─考進人人稱羡的學府,準備畢業後做個稱職的工程師。

大一新鮮人的生活,男孩瘋狂投入社團,走上自學鋼琴之路,原來這又是他逃避課業的方式。事後他告訴母親,當時的他很不快樂,他不想未來做個可能會爆肝的工程師。他甚且動了休學念頭,想到國外打工換宿體驗人生。這樣的想法直到遇到某個學姐之後才峰迴路轉:他好奇學姐的科系,自此心中也起了巨大波瀾,他認為學姐科系正是他在尋找的,當現實與理想不斷衝擊著他─最後他經由廣泛收集資料,決定主動找系主任晤談,也著手準備轉系文件…。

男孩申請成功,也降轉一年,自此人生有了戲劇性的轉折。

男孩因為來到喜歡的科系,過去喜歡的繪畫,音樂,加上過去課業基礎的電子、生物、計算機概論,補習教育救活的數學英文,原本就擅長的物理、化學,全都在這個科系中派上用場,男孩的表現自然優於其它單純設計出身的同學。

男孩求學之路並不平穩,屬曲曲折折的。他接受自己不是天才,需要比旁人付出更多努力的事實。對他而言,找到未來人生志向好比有了方向盤,拋錨後再求定位。自此以後,他的人生就像安裝自動驅動程式,腦中滿滿的學習清單:想學什麼,該做什麼,也開始抱怨學校課程滿足不了,只得不斷上網自學─麻省理工學院、哈佛大學線上課程全成了他的囊中物;簡體中文教科書也多少彌足繁體的不足。

男孩因為學業成績優異,自然贏得同學好感,也在youtube開線上課程幫同學助攻。他也陸續受到老師們的關注,成了老師上課的小幫手,因為知名度漸開,也陸續有案子找上門…。

男孩追隨自己的心,日以繼夜,無休無止,甚至沒有寒假暑假的,對自我不斷鞭策,身體也付出不小的代價。直到最近,男孩獲取系上第一名成績,反而把自己嚇了一跳。

男孩說:「我無意追求第一名,我只是想做我喜歡的事而已。」。他也透露為什麼會對同學求助幾乎來者不拒:「那是因為我過去成績不好,讓我更想幫同學一把。」

在母親眼中,十年來男孩最大的改變是─不再電玩上癮,反而朝AR、VR、電玩程式的專業方向發展。寒假他去了屏東偏鄉,與弱勢孩子有了接觸,在感慨城鄉教育資源懸殊之下,於是在男孩的夢想國度中,多了想幫助更多人增進幸福的想法。

男孩的人生故事持續發展著,他母親也從參與者逐漸轉成旁觀者,只在男孩需要她時,陪他解悶發牢騷。

孩子是白紙,最終也是動手畫圖的人。但父母的話語是顏料,將影響他畫出色調的彩度。如果父母給孩子譏笑辱罵居多,孩子畫出的人生色調即是黑白貧乏。反之,則是豐富瑰麗。

你在內心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孩子?這將會真實投射在孩子的行為舉止當中。

故事主角是我的孩子。寫本文我無意誇示孩子,只是感慨有多少資質像我孩子這般的人,慢慢的在父母笑罵聲中喪失自信,長大不知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
關於二十年的教養,我的心得如下:

1.需耐心等候。如果孩子不夠優秀,那是因為時間還太短,對孩子的歷練還不夠(至少我等了孩子十年)。一般父母急功近利,急於想從補習家教立竿見影,反而揠苗助長,製造孩子反感。

2.對優點擴大表揚。如果孩子懶散,對作業提不起勁,千萬不可人前人後以負面評論不是。請試著從他最細微優點,對他大大渲染誇獎,並且持之以恆的做。

3.自己需以身作則。孩子的行為舉止都從父母處有意無意得來。你說孩子不是,即是在投射自己的缺失與不是。請試著面對自己,深自反省。如果父母整天手機片刻不離,又怎麼能要求孩子?

4.自己需重燃生命熱情。讀書名次不是唯一。自己缺少對生命的熱情,也會影響孩子。自己要不斷充實進修,也要培養孩子其它專長。唯有身體力行,孩子才能耳濡目染。

5.培養親子共同興趣。尤其在孩子青春期間無話可談時,彼此仍有共同興趣,可以增進彼此了解。

6.愛與祈禱。不論孩子資質,永遠別放棄,那只是早晚的問題!相信有更大的“宇宙力量“在守候他。對孩子口說好話,做孩子的朋友,成為他的精神後盾。在無助的時候,你可藉由禱告、祈福、冥想讓自己平靜,想想如何滋養即將乾涸的心,補充好自己的正能量,才能回頭幫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