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太太是美食主義的擁護者,三餐未曾離開過肉與蛋。她因某種疾病讓我得力勸她吃七天素時,眼神顯得猶豫,深層之中,我看到她陷入內在的恐懼裡。我又說:「就這一次,也不過是七天,試一試嘛!」。她勉強同意。

當我下次再見到她時,症狀已明顯改善。她意味深長不自覺的說:「真沒想到吃素七天還不錯哩!」(她吃素的動機是為讓症狀趕緊緩解,以便儘快回來吃美食,至少她做到了!)

******************

王小姐做的簡易站功已好些年,當我告訴她現階段此功對她幫助不大,不如快走較好。她半信半疑,未採納我的意見。於是每次見面,她依然訴說那些困擾小毛病,我也盡責的,見縫插針的適時再提出健走的建言。

認識王小姐二年後,有一天她終於福至心靈的在晨間加入快走,當她大汗淋漓感受通體舒暢以後,忍不住吐露真言:「原來,健走真的不錯!」

*******************

我見了許多朋友生活中不如意,都會力勸他們離開舒適圈,接受某些挑戰,拓展視野。如:「想減重的朋友,需要離開美食的引誘」;「對毛小孩依戀過深,需積極走入人群參加活動」;「膽子小的人,參加高空彈跳」;「怕水的人,報名上游泳課程」。

根據維基百科對”舒適圈“的定義,指的是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狀態,和習慣的行動。它也是一種精神狀態,會帶給人一種非理性的安全感,類似惰性,對過於舒適的人,容易缺乏生活危機感。

離開舒適圈的定義,小至生活飲食品項改變,大至學習語言新技能、當揹包客、走入陌生族群,都是對自我最好的挑戰。

以我來說,隨時都在提醒自己離開舒適圈。如習慣用的醬油品牌剛好缺貨,那就不妨試用新品牌;習慣做的某種運動對某個部位效應疲乏,那就不妨換換新的動作;習慣去的某家商店剛好公休,那就不妨探險找找新的店…。人在舒適圈待久了,會很容易陷入思考呆滯的陷阱。在我眼中,公務員是舒適圈中最龐大的一群,如果個人又缺乏運動,也就難怪公務體系行事風格缺乏彈性,令人難以苟同。原因即出自於:待在舒適圈太久了。

許多人不願離開舒適圈,原因之一乃在於「害怕重新開始衍生的失敗」。儘管許多人待在舒適圈並不真的舒適:「我知道吃油炸物對我不好,可是我離不開它」;「我跟伴侶相敬如冰好多年,不過已經習慣了」;「待在這家公司食之無味棄之可惜,但它好歹是個工作」;「生活作息數十年如一日,我對生活提不起熱情。什麼?要我做出改變。哦,很抱歉,那我還是覺得這樣就好了。」。

離開舒適圈最大的好處是:它將會重新燃起你對生命的熱情。

我曾經提醒一個母親要讓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情。她靦腆的說:「坦白說,我自己都失去對生命的熱情,我還真不知怎麼教孩子?」。是呀!這就是問題的核心。當你每天暮氣沈沈面對生活,你要如何讓孩子充滿快樂?當全體處於某種凝滯呆板的氛圍,思考愈形制式,人際就愈是親疏有別,難以對人敞開心懷。於是你讓生活圈走得愈來愈小,也失去做人的樂趣。

還記得孩提的我們喜歡爬樹,鬼屋探險,跟陌生人聊天的經驗嗎?何以孩提做事可以不加思索離開舒適圈,到成年以後年紀愈長,就愈不敢離開?當我們愈害怕失敗,就愈不敢嘗試新的東西。當愈不敢學習新事物,就愈加速老化的速度、走向死亡。

一項新的研究指出,當我們勇於離開舒適圈,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強大的社交網絡,也保持頭腦的敏銳。

要讓自己不顯老,重燃生命熱情的秘訣是什麼?一言以蔽之,即是「離開你的舒適圈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