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:

本文是由用愛,圈住你和靛藍小孩

故事中的女主角親自撰寫。當時我為了寫出她諮詢以後的真實想法,特地在諮詢過後的一年半去信徵求刊出。她爽快答應,還寫出以下這篇她在這一年多來載浮載沈的心路歷程。她的見解可以激起你我內在更深層的省思。

以下為全文。

在這一年半自我探索的路上,從一開始認同於靛藍兒童這個身分,到抗拒懷疑拒絕,直到我再次確信,這中間的心路歷程真的很難為外人道

想到一句可以概括 “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又是山”

我曾執著於靛藍兒童這個身分,但如今於我而言靛藍只是靛藍,我是我。

或許時人透過某些定義,將部分人歸類於靛藍兒童。

但若自我以此為認同,就如同把好學校、好工作、好性格這些東西拿來做為標籤認同一樣,是最粗糙的探索了。

在今日看見自己一年半前的心得,感覺既陌生又熟悉。有些感動又有些開心,

原來我不知不覺也走到了這裡,曾經的苦澀也僅是尚未回甘,總言之成長是喜悅又甜美的吧,我想

老師當時跟我說的:

「愛的滋潤則來自你有多喜愛自己.當你內在充實了─哪怕別人隨便的眼神,怎麼說你,你都不會介意. 因為你全然珍惜你所擁有的獨特天賦.

在那個境界中, 你將是全然充滿感激感謝來自宇宙力量的協助.」

當時我只能理解,卻無法真正明白這句話。

也是經過了近兩年的探索,才慢慢明白:

真正的平靜來自於內在,不論何種外在標籤都無法使我安在。

所以靛藍也好,就讀學府、出生背景也罷,都只是不同角度去照見我的外在標籤而已,無法代表我的真實本質。

其實一開始看見老師的信件說要分享這篇文章,我很開心。

看完老師的文章,又感到有些擔憂。

擔憂來自於我想或許有些人在看完這篇文章後,可能會過度專注於我的描述,過於認同靛藍這個身分了。

但現在想想,個人有個人的因緣。

不管認同了什麼資訊,也都只是透過這樣體驗的過程,去明白屬於自己的道而已。

所以我還是放下我的擔心,用愛和感謝去祝福所有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吧。

我相信他們都會獲得最需要的資訊的。

謝謝自己曾經鼓起勇氣去找老師談話,同時也很感謝這一年多間跌跤的失落和一次次重新站起的勇氣。

在這個過程中,我曾經無數次的痛恨和厭惡自己,但卻也在這樣的過程收穫了一次次愛自己的能力。

我想這是讓我最感到驚喜的,也是我最感恩的。

另外,老師說看見了我的學者形象,我期待多年後能夠來回復這部分

我曾經很執著如何成為學者,因為我的確對做為一個學者感到興奮。

這半年卻漸漸放棄成為一個學者。

然而,在回覆這篇文章的過程,卻突然有種強烈的感覺,我注定是一個學者。

學者並非身分,而是一種態度和狀態,是分享與學習。

學者並不僅僅是個老師,他同時也是學生。

我突然不再執著我要如何作為學者,比如如何成為一個老師、如何進入一個實驗室去做研究等等…。

而是開始有種強烈的熱情,我能享受學習了,透過知識的積累去看見生命。

這是貫穿整個生命的過程,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。

我也永遠不用擔心和焦慮,我並不需要為了成為學者而學習,而是過程中享受我所學、分享我所學。

至於未來我是否以此做為立身之本,成為旁人眼中的學者。

就留給未來的我去發現吧!

延伸閱讀:

如何更認識自己的30個問題

用愛,圈住你和靛藍小孩

由逆轉勝:從倒數幾名爬到第一名的人生故事

為什麼他們老宅在家,走不出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