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年前,一個包著尿布,話可能都說不清楚,卻可以拉出小提琴的二歲半男孩阿金.卡瑪拉(Akim Camara),指著電視裡的安德烈.瑞歐(Andre Rieu)對媽媽說:「有天,我要與他同台演出。」。阿金認真的說著,最後媽媽鼓起勇氣,寫給遠在荷蘭的安德烈,為阿金做了推薦。

在西方家喻戶曉,有著「華爾滋之王」;「小提琴界梅爾吉勃遜」美喻的安德烈.瑞歐,雖然收到這樣的自薦信不下千百回,但遇到二歲半男孩卻是頭一遭。謹慎的安德烈最後還是派出攝影小組,遠赴德國,面試這位歐非混血孩童。最後阿金在通過層層考驗之後,如願來到荷蘭與安德烈見了面。

阿金對曲目的過目不忘還有穩健台風,深獲安德烈與其團員無比的喜愛。當安德烈在2005年第一次安排阿金與他同台演出,事後在接受訪問坦承,他當時非常非常擔心這位不到三歲小男孩會臨時怯場,哭著回去找媽媽。還好爭氣的阿金,不僅贏得全場一萬八千多名觀眾的滿堂采,他的噴水小把戲,更是讓人打從心裡喜愛。

我會注意阿金,是因為當我聽到youtube的提琴樂聲不似過去優雅流暢,當中還夾雜觀眾笑聲,以為是錯過某個喜劇橋段而湊上前時,對阿金演出不驚呆住。「天哪!他還不到三歲。」。瞬間對樂曲的苛求全消失不見,轉而目不轉睛地看著演出。

當阿金初生之犢不畏虎,難以置信看著全場一萬多名觀眾對他起立鼓掌致意,眼神流露出的感動,是最讓人深刻的。至於阿金現場搞笑玩起灌水瓶吐水的小把戲,更是擄獲全場的心。於是,這支十二年前在youtube令人又哭又笑的影片播出迄今,締結近四千萬人次的超級點閱率,娛樂效果十足。

安德烈為阿金打造一夕暴紅的身價,非但沒有利用阿金的知名度,反倒栽培起阿金。當德國媒體開始瘋狂追逐阿金。阿金不見了!德國沒有一家媒體找得到阿金!

阿金去哪了?

原來出生音樂世家,自五歲開始學小提琴的安德烈,知道阿金如果就此活在鎂光燈,絕對不是好事。阿金的成名讓他責無旁貸地提供學費也督促阿金的學琴之路。直到二年多以後,五歲的阿金才第一次接受媒體訪問,同年在紐約有了公開表演。

我始終忘不了阿金第一次上台,那對震懾全場觀眾起立如雷掌聲的眼神。那眼神有感動,也有著日後對音樂的堅定不移!我也喜歡看台下觀眾笑中帶淚的神情,那裡頭有對阿金的喜愛,也有對阿金的敬佩。阿金是不是因為那份感動,得以不畏學琴艱難之路地走到現在?

連愛因斯坦都承認,所有偉大發明的起點都源自無意間的靈光乍現。讓孩子開心與保持對世界永無止境的好奇與探索,可以協助挖掘有興趣的事物。最怕的是父母情緒性的言語失控「你這麼笨,連這都不懂…。」,淹沒孩子隱藏其中天賦,斷送另一個“阿金“的可能。

親愛的大人們,當我們看著孩子畫出“小王子“作者聖修伯里筆下的一頂“帽子”,可不可也跟著進入他們天馬行空的世界,想像那是條正在吞沒大象的蟒蛇?

孩子是璞玉,大人是手拿雕刻刀的師傅。需要的是你安靜的心、無比耐心地以一筆一筆的工夫與氣度,雕刻出一件完善的作品。

如何讓我們的孩子也是阿金?那麼,請不要吝惜我們的掌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