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年3 月1 日,全民健保沸沸揚揚的開張了。同樣也是那天,我離開醫藥記者生涯,走向新的里程。這是當年政府為增進全民健康福祉,所進行的強制性保險福利措施。只是當時我隱隱覺得不安,這會將全民推向“提高生命品質的健康”嗎?在沒有健保,沒錢不敢隨便生病的年代,生了病或許只能先休養幾天,也曾經阻擋某些病痛。但現在有了健保,診所普遍掛號費便宜,人們真會比較照顧自己?還是不論大小病,先找上醫師再說?
這二十多年來,我看到健保在業務發展之下,台灣多了三多─診所多,藥局多,有機店多。當中唯利是圖的人也多了,卻離幫助病人的初衷愈來愈遠。
這些年來我常在想,健康人的族群究竟哪裡最多?經過長時間觀察,我從這些六、七十歲以上退休公教人員身上,發現最健康的族群在菜市場(而非超市、量販店),也在花費一百來元消磨一個下午的三溫暖游泳池邊,在卡拉ok店裡。
這些爺爺奶奶養生的共同面貎是:“保持快樂的心,遠離醫師,親近天然食物”。
台灣有了健保以後,也帶來更多醫療糾紛。曾有學者做過調查,指出台灣每年每百名醫師中約有六到十二位因醫療糾紛受到偵查,但實際執刑者僅有0.7%。更有教授直言:台灣醫師“犯罪率”居世界之冠,可說是“世界第一大黑幫”。
醫療犯罪率居高不下,是否與醫師不再視病猶親有關,我們不得而知。這些年健檢中心、醫美事業如雨後春筍冒出,大型醫院也一家家的開,也正說明醫療行為正蛻變轉型為消費行為。
早期健檢有必要嗎?
美國醫學教授,著有“過度診斷:追求健康之人會讓人生病”一書的作者韋爾奇(H. Gilbert Welch)提到,醫學要能與一般民眾引起共鳴,就是儘可能快速找到問題和處理掉。但是民眾如果過度投入早期篩檢,雖說可能健康地延長潛在夀命,但也可能拖延進入許多的“不必要”─進入不必要的檢查,不必要的藥物,和不必要的手術。這樣的過程,病人從等待中所遭受更多的焦慮,藥物副作用,混雜的手術,甚至付出死亡的代價。這些會衍生醫療糾紛的背後都有共同的疑問:“當初在進入醫療檢查體系,不都還好好的嗎?”(註1)
由於早期診斷有些的確會因太困難產生漏洞,有些因上述許多“不必要”衍生更多複雜性。
因此,韋爾奇給的建議是:如果你覺得很好時,也許你就是健康的。
疾病是如何消失的
著有“那些病不是病”的中國名醫紀小龍說:“人體是很複雜的東西,每個醫師都希望手到病除,但醫師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。做為醫師的,我給自己只能打二十分。因為,有三分之一的病,醫師無能為力;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;醫學只解決三分之一的疾病。那些像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胃潰瘍、頭痛、過敏、失眠、自律神經失調…,佔門診百分之九十的慢性病,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。
曾參與英國BBC影片製作,倡導生病應該找出疾病根源的蘭根.闕特吉醫師(Dr Rangan Chatterjee),他在TED TALK 發表“如何使疾病消失“的演講指出,急症對醫師來說是擅長的,而且也處理的很好(例如對嚴重肺炎,施以抗生素來殺死細菌);但是如果用同樣想法治療慢性病,它就不再奏效。慢性病不會在第二天起床時才發生,它是由許多原因所造成,如果給予同樣診斷,事情就會朝錯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。
蘭根以他的患者多蒂為例,多蒂的糖尿病何以在六個星期後消失不見。
對一個糖尿病人,蘭奇指出,第二型糖尿病是有血糖問題,但不是單純血糖所引起。血糖只是徵狀,它不是原因。如果只是治療徵狀,將永遠無法去除疾病。於是,蘭奇告訴多蒂:「多蒂,最近幾年你的身體對某些特定食物有愈來愈多的不耐症。目前,你的身體無法再忍受精緻或加工處理的碳水化合物或糖類,你必須要戒除。」
當人體需要愈來愈多的胰島素來維持相同水平,當胰島素不再維持血糖受控制,也就更趨近得到糖尿病的可能。我們首先該做的,便是從改變食物做起,阻止胰島素抗性(insulin resistance)的增多。
又如,許多慢性病也與身體容易發炎有關。找出引起發炎的可能原因,才是治本之道。最常見的如便秘時該吃清淡,卻仍不忌口的吃葱油餅、麻辣火鍋,導致便秘火上加油。身體發炎也可能是,壓力問題,睡眠不足,身體缺乏活動,腸道益生菌遭破壞,少曬太陽…。如果我們對自身慢性病生成全然無知,或不知節欲,那麼將永遠無法擺脫疾病。
大往生者的健康臨終
在日本有“不開藥醫師“之稱的岡本裕認為,藥等於毒,唯有停止吃藥,病才會好。吃藥不僅會產生副作用,還會降低免疫力,甚至縮短夀命。
岡本裕曾經在養老中心工作一段時間。他發現那些“大往生”的老人(註2),在接近生命終點時,與“非大往生”的人有很大不同。那些非大往生者,也就是那些罹患疾病或大量吃藥的人,臨終時身體會變得浮腫、呼吸沈重,看來極為痛苦。至於大往生者,指的是平常不大和醫師藥物扯上關係的老人家,
大往生者在臨終前一到三個月,身體會自然的愈來愈虛弱,最後在毫無痛苦下離開。他們普遍有以下特點:「沒有打點滴」,「沒有做胃造瘻」,「沒有吃藥」。
為了探討大往生老人的健康臨終,岡本裕在經過十多年觀察以後,得到的結論是:「因為沒有吃藥,所以才能長久保持高度健康。」
給自己最大的祝福
有一則網路笑話是這麼說的:
在巴基斯坦一個眾多名流出席的晚宴上,
影壇老將雷利被主持人問道:「您還經常看醫師嗎?」
雷利說:「是的。」
主持人問:「為什麼?」
雷利幽默回答:「因為病人必須常去看醫師,醫師才能活下去。」
臺下爆以熱烈掌聲。
主持人再問:「那麼,您常請教藥師有關用藥知識嗎?」
雷利又說:「是的。我常請教他們。因為藥師得賺錢活下去。」
臺下又是一陣掌聲。
最後主持人問:「那麼,您常吃藥了?」
雷利微笑,看著主持人說:「不,我把藥扔了,因為我也要活下去。」
雖然,把藥扔了,需要決心、勇氣與智慧。但是,如果我們嚮往無疾而終的安詳離世,那麼,逐漸遠離藥物,最後把藥扔了,重新給生命新的契機,新的生活,何嘗不是給自己最大的禮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