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講人:羅伯.沃丁格    (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家,心理分析師和禪宗導師) 

曾有人對千禧世代做過研究調查, 問他們人生最重要的目標?有超過八成的人說是要變富有;有五成的人則說要名聲響亮。

我是“哈佛大學成年人生涯進展研究”的第四代主持人。從長達75年研究,數萬頁的資料得知:讓我們保持更幸福健康的關鍵不是財富,也不是名氣,更不是賣命工作,而是良好的關係!這樣的結論顛覆了千禧世代人的想法。

75年來,我們追蹤742位男士生活,年復一年問及其工作、居家生活、健康, 當然這一路問,對他們人生將如何翻轉也毫無所悉。

從 1938 年起,我們開始追蹤兩組男士的生活。第一組受訪員起於他們是哈佛大學二年級學生。這些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部念完大學,之後大多數都離家效力於戰場。 第二組我們選定一群來自波士頓最窮澀里坊的男孩們,他們大多數住在低品質的公寓大樓,很多人家裡還都沒有自來水和熱水。

這些當年十來歲的孩子除了每年接受採訪、做健康檢查、研究人員還去採訪他們的雙親。當這些青少年長大進入社會各階層,他們成了工人、律師、 泥水匠、醫師,以及一位美國總統。 有的人染上酒癮、偶有人罹患精神分裂症。有些從社會底層攀越到飛黃騰達,有些人則背道而馳。

這個研究的發起人們絕對想不到 -在狂縱的夢想中- 75 年後的今天我會站在這裡告訴你們:這個研究仍未中斷,即便原先的 724 位男士只剩下60人還活著,他們大多90 多歲,我們正要開始研究這些男士 2,000 多名的子女。

為了取得這些人生最清楚的寫照, 我們不只寄送問券給他們;也在他們家客廳訪談、從他們的醫生那裡取得病歷、也做抽血和做腦部掃描、跟他們的子女聊天、拍攝他們跟老婆談論最憂心的事情。

所以我們從中學到什麼?這長達3/4世紀的研究告訴我們:過日子過得最好的受訪人們,是那些傾重與家人、朋友、社群發展人際關係的人。

“關係“是如此重要。此外,我們也學到與“關係”有關的三個前車之鑑。

第一:與人要有聯繫。聯繫確實對我們是好的。孤獨是非常折磨人的,他們在中年時健康較早下滑,腦功能下滑更快,壽命較短。如果是與家庭、朋友、社群有聯繫的人則較幸福, 身體比較健康,比起聯繫沒那麼好的人可以活得較長久。

第二:要關係,也要生活品質。如果生活中沒有太多情愛,或是處在經常爭吵的婚姻,結果對健康都非常不利。我們需要處在良好、溫暖的關係當中,並且受到保護。當我們一路研究受訪男士到80多歲時,想要回頭看當年他們50歲如何預知未來邁入幸福?結果發現:在50歲最滿意人際關係的人,在80歲時是最健康良好的。

第三:關係可以減緩記憶力衰退。在我們長達 75 年的研究發現,那些退休後活得開心的受訪男士,正是積極用新玩伴取代舊同事的人們。良好的關係不光保護我們的肉體,也保護我們的頭腦。 最終結果是在你八十幾歲時,如果仍與另一人關係處於安穩依靠,覺得有需要時可以仰賴另一方、受到保護,這些人的記憶力會傾向較清晰、久遠;如果處於無法依賴另一方關係的人,那些人會蒙受較早的記憶力衰退。

那麼你又如何呢? 假定說你是 25 歲、40 歲、60 歲吧, 傾重於人與人的關係會是如何的呢?

可能性幾乎是無限大的, 它也許是共同做些新鮮事為了無新意的關係增添幾分顏色- 長行漫步或夜間約會;或是找上你已好幾年沒講過話的家庭成員;尤其是那些對放不下嫌隙之人造成的嚴重損害。

我想要帶著馬克.吐溫的 一句引言來收尾, 100 多年前他在回顧人生的當下, 他寫下這引言:

「生命如此短暫,我們沒有時間添進吵鬧、辯解、怒火中燒、克盡職志;時間僅是用來愛人,不過稍縱即逝,看在愛的份上就說出來。」

取自:TED

延伸閱讀:

學會這四件事 人生不僅只有幸福

如何更認識自己的30個問題

177歲的果實人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