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遇到幾個大學畢業,正在待業的年輕朋友都問我同樣的問題:「我不知道我該做什麼?」

A君,一流名校畢業。大學唸法商學院,當同學陸續為金融證照考試做準備,A君清楚他對此行沒興趣,也沒打算轉系或重考,就這麼捱到大學畢業服完兵役,他依然找不到人生方向,於是整天躲在家裡沈迷網路。或許是怕被拒絕,也可能是低薪吸引不了他,始終提不起勇氣寄出第一份履歷表。為了順應家人期望,只能投入高普考,不過心裡清楚那只是暪著家人的幌子。

B君,大學學的是戱劇。畢業後曾有幾次短暫工作,卻因為與雇主溝通不良,總以不歡而散收場。二十六歲那年,他去紐西蘭做一年渡假打工。沒想到天不從人願,B君去了紐西蘭發現工作過於辛勞,身體常吃不消,因而澆熄他回台後對工作的熱情。如今B君雖帶了一桶金回來,不過意志依舊消沈,吃著打工老本過一天算一天。

C君,大學肄業在家,每天無所事事,最大嗜好就是線上遊戲。由於父母都在上班,每天除了睡覺,醒著的時候幾乎黏在電玩。C君家裡就他一個小孩,爸爸對他失望到不想跟他對話。而他除了與媽媽必要的應答,一天當中也說不了幾句。C君或許因為許久未能好好說話,他在我面前時結結巴巴的,大腦語言區呈現類似半退化的狀態。

另外的D君,E君,則是A君大學時期的翻版。不喜歡本系,也沒有動力將車頭轉向。其中E君即將面臨二一退學,卻連轉系要求的書審資料都顯得意興闌珊。

一粒沙一個世界,我在諮詢當中,常覺得每個個案背後,都代表著無數家庭正衍生同樣的問題。上述五位年輕朋友,有著相同的性格:個性敏感,自尊心強烈,缺乏彈性,過去受挫走不出陰影,害怕再次失敗,知道自己現在不應當也沒有勇氣跨出去…。

他們的家庭背景也大致相同:父母中產階級,上班族,尊重孩子選擇,家庭條件足以支付他們待業在家。

A君問我:「可不可以讓我有自信一點?」

「不,在自信以前,你更需要的是勇氣。」,我說。

我見A君滿臉疑惑,補充說:「你需要勇氣走出去,從最基礎工作打樁做起」。

很多年輕朋友總是怪罪「自信不足」,害他們走不出去。

中學的孩子常常抱怨:「我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。」

我常跟他們半認真的說:「除了考試前三名的同學,可能大家都沒信心吧!而且說不定,第一名對自己長相沒信心,第二名嫌臉上痘痘太多,第三名嫌自己發育過慢。總之,大家在某種程度上都對自己沒信心,所以你也不用太在意!」

中學生普遍沒有自信,與學校家長只關心孩子成績高低有關。過於功利主義,造成孩子在中學只知補習拚成績,博取掌聲,不知發展興趣。當父母吝於鼓勵孩子橫向發展,等到孩子上了大學,過去被動式讀書已不再是生活重心,當發現沒有真正興趣做支柱,自然會朝網路發展,暫時麻痺自己心志。

年輕朋友對「自信」普遍認為: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讚美。他們不知,要能得到這些溢於言表的美話,是需要自己先昏天暗地走過「練功」歲月,不斷付出汗水與涙水來取得。哪一位大師,不是先從徒弟基層做起?

現在孩子普遍怕累,怕失敗,還可能與從小到大由父母代做決定有關,以致自己長大了仍不敢獨當一面。

 

如何避免孩子長大後繼續宅在家?如果你的孩子還在中小學生以前,建議你可以這麼做

  • 多觀察孩子性向。如果孩子真不喜歡讀書,鼓勵他往其它興趣發展。選擇單一興趣緃向深耕,教孩子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堅持下去。孩子有時不願堅持,你得試圖了解:他是怕累、怕麻煩,還是真沒興趣?有時可從是否會自動自發學習看出端倪。
  • 儘早培養孩子讀書以外的自信。英國研究發現,成功人士的人格特質有一大關鍵,是從小展現過人的自信。你需要及早培養孩子的信心,請不要老對孩子挑錯事做否定,反而要在孩子做對的小事上大大肯定。
  •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。學習讓孩子做決定,學習承擔一切後果。
  • 教孩子管理時間。你可以在牆壁或冰箱貼上一天或一週空白工作表,讓孩子自己填上內容。一開始可能狀況百出,但不要氣餒,因為你正在培養孩子最重要的自制能力。
  • 誠實面對孩子。孩子多半敏感,當他們洞察你經常心口不一,往往會對你失去信任,封閉自己。
  • 從自己展現生命熱情做起。你的一言一行,孩子都在潛移默化的學習當中。請拿出勇氣,隨時離開你的舒適圈,學習新事物。

 

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長大,仍然走不出家門,你可以這麼做:

  • 做孩子的朋友,孩子需要有人認同他們的想法,傾聽心聲。
  • 走不出去的年輕孩子,多半沈默寡言。你需要常找理由邀他們一同外出,營造好的氣氛說說心裡話,用具體行動表達你對他的關心。
  • 一起做二人有興趣的事。例如唱卡拉ok,下圍棋,打羽毛球,學烹飪。
  • 成年以後的孩子,有的配合度變得極差,如果以上三招皆不管用。那麼就要考慮帶孩子接受心理治療,靈性諮商,協助孩子打開心結。

延伸閱讀:

該如何戒癮?一個重度玩家的真心剖析

當你與內心微弱聲音擦身而過…

人生必修課:如何看待與家人關係

當家人難以溝通時…..